豐盛的葡萄園
第 五 章—所羅門的悔改
「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;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。轉向耶和華,耶和華就必憐恤他;當歸向我們的上帝,因為上帝必廣行赦免。」(賽55:7)
所羅門在位期間,主曾兩次向他顯現。一次是在基遍應許賜智慧、財富、和尊榮給他,並囑咐他保持謙卑和順從;另一次是在奉獻聖殿之後,再度勸他務要忠心。結果他卻隨從情慾的放縱,而偏離了上帝的道路。他論自己的生活為「凡我眼所求的,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,我心所樂的,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;……後來,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,和我勞碌所成的功;誰知都是虛空,都是捕風,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。」(傳2:10、11)他從自己的經驗中看到追求世俗的虛空,愁悶和煩惱晝夜困擾他。因此他得不到心靈的平安和人生的樂趣,前途顯得一片黑暗。 SPaK 26.1
但上帝沒有丟棄他,只藉著責備的信息和嚴厲的懲罰,使他看出自己行徑的罪惡。於是祂撤除保護,容許各國的仇敵蹂躪削弱王的國度。最後又藉著先知告訴他:「我必將你的國奪回,賜給你的臣子。」這個判決使所羅門從夢中驚醒,良心發現。他以傷痛的心靈和虛弱的身體,轉離愚妄和罪惡;不但要謙卑地承認 錯誤,並要揚聲警告別人,以免他們受他不良的影響而喪亡。一個真心悔改的人絕不輕易忘記過去所犯的罪惡,卻要盡其所能的引人回歸正路。 SPaK 26.2
王在聖靈的感動之下,將自己虛渡年日的經歷,及其教訓,記錄下來作為後代的殷鑑。他在晚年曾謙虛自卑地「將知識教訓眾人;又默想、又考查、又陳說許多箴言。」(傳12:9)最後他寫道:「這些事都已聽見了;總意就是敬畏上帝,謹守祂的誡命,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。因為人所作的事,連一切隱藏的事,無論是善是惡,上帝都必審問。」(傳12:13、14)所羅門既認明人生的愚妄,就迫切想挽救他人不要步自己的後塵。他勸告少年人當趁著年幼記念創造主,又勸戒成年和老年人看他的失敗引以為鑑。崇高的地位和偉大的特權,並無法給人任何保證可以脫離撒但的網羅。不拘男女老少,人只有藉著儆醒禱告,才可應付內心的罪惡和外來的試探。從所羅門的失敗之中,讓我們看到:無論一個人才智多麼卓越,過去何等忠心事奉上帝,若倚靠自己,就必跌倒。我們唯一穩固的根基,唯一可靠的嚮導,乃是上帝的律法。遵循上帝話語的人,必永不失足。 SPaK 27.1
凡願接受所羅門的經驗為鑑戒的人,必拒絕罪惡最初步的侵襲。人惟有全心的順從,才能保守自己的腳步。撒但在四周所佈下的網羅,常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削弱心防,步入試探之中。我們需以堅毅的意志控制各種情慾,務要以儆醒和禱告作我們唯一的保障。凡進入上帝聖城的人,都要從那窄門進去,要經過艱苦的奮鬥,才可得到煉淨。 SPaK 27.2
所羅門的悔改雖是真誠的,但惡行所造成的傷害,卻無法抵 消。許多人已被導入歧途,而拜偶像和習染世俗的邪惡潮流,也是這悔改的王所難以制止的。他所發揮的感化力已大大減弱,許多人不再信任他的領導,人民因背道而膽大妄為,繼續作惡。 SPaK 27.3
從所羅門所留下的教訓中,可以明顯的看到人的生活所能發揮的影響力。不管我們的生活範圍多麼狹窄,都可發出造福或招禍的影響。須知我們一次魯莽的舉動,一句冒失的話語,或一個品格上的污點,都足以在別人身上產生影響,甚至造成生靈的喪亡。每一件行為,每一句話語,都是一粒種子,終必結出果子來。每一件仁愛、順從、捨己的行為,必萬世流芳,結出善果。每一件嫉妒、仇恨、或紛爭的行為,也是一粒種子,必要生出毒根,結下惡果。無論是善是惡,其結果都是永久的。 SPaK 28.1